何以笙箫默小说 > 秦立六十年 > 第八十一章 “过秦论”

第八十一章 “过秦论”

    卫鞅西入秦国,对于魏开来说可能既感到突然,也感到理所当然,但是对于卫鞅而言,这可能不是一个突然的想法,而是很早之前,卫鞅便萌生到那诸国眼中的蛮夷的秦地游历一番的打算。

    至于最早在什么时候了?可能是卫鞅当初求学之时,或者是后来跟随自己老师公孙痤的时候,不过最终促进卫鞅这个卫国的王族的后裔,不远千里,远赴秦国,便是魏开在秦国陈仓大胜的消息。

    当初公孙痤和魏王瑩大肆争论一番之后,便在家中忧愤交加,也许是年岁已高,公诉痤冥冥之中感动自己时日无多,但又害怕自己死后,卫鞅会遭到庞涓或者公子卬的为难,便让自己老奴连夜带着卫鞅逃出了安邑城。

    卫鞅出城之后,并没有像公孙痤所期望的一样远走高飞,脱离安邑城这个权利的旋涡,而是又偷偷回到安邑城中。

    人非草木,孰能无情?

    虽然公孙痤并不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圣人,相反时常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行事,不过卫鞅还是能感受到这个一生为魏国的老人,对自己的盈盈期盼。

    于是公孙痤出殡的那一天,卫鞅便混在人群之中,为自己的老师遥祭香烛三柱。当公孙痤下葬之后,卫鞅也偷偷在不远处结草庐为他守孝三个月,而后才离开安邑城,周转魏国各地。

    遥想卫鞅当初求学之时,也是满怀着报国之念,毕竟卫鞅也是公族之后,虽然家道没落,但是超远的眼界,让卫鞅明白,在这乱世之争,不进便会灭亡,因而对于自己的国家时常深深的忧思。

    但奈何卫鞅的母国-卫国实在是弱小,国君也没有贤能之人,不说在这大争之世砥砺进取,相反却以魏国的附庸国而沾沾自喜,实在是难堪大用,卫鞅这才离卫入魏,相求取一个职位,一展自己所学。

    现在自己的老师公孙痤已经离世,三年的魏国生涯也让卫鞅,深深地看清楚这个当世强国的外强中干,特别是魏王瑩的品性,实在是好大喜功,刚愎自用,让卫鞅对于自己以前的打算,深深地动摇。

    俗话说,君贤臣明,君王不贤,臣子唯有死谏。

    但是,卫鞅自己的老师公孙痤,两朝元老,当了魏国接近四十年的相国,最后在当今魏王面前,不也是无可奈何,郁郁而终。因此,卫鞅对于自己能够说服当今魏王,实在是没有信心。

    正当卫鞅思考接下来自己该何去何从的时候,便听你说了魏开在秦国任职,而且还在秦国长川大败十万敌军的事情,卫鞅这才起了西入秦国的念头。

    魏开何许人也?卫鞅心中十分清楚,这个是一个胸中有大才,却又桀骜不驯的人。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曾将让自己老师惋惜良久的魏氏良驹,却甘在蛮夷的秦国任一官职,实在是让卫鞅心生兴趣。

    而在前往陈仓的途中,本来卫鞅对于这个弱小秦国的贫困,心中有了一定的准备,但是最终还是大大出乎了卫鞅所料。民不知生,国不知兴,这就是卫鞅对于秦国的看法。

    秦国虽然弱小,但是也是占据千里的大国,虽然东边失去了洛水平原,但是关中的核心地带,还在秦国手中,但是就是这样肥沃的土地,却在秦国手里颗粒无收,荒无人烟。

    更加令卫鞅难以理解的是,秦国的贫困,并不是一时,而是已经有了百年,但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秦人,却不思进取,固步自封,仿佛习惯了贫穷和困苦;

    同样秦国的官府,满堂的公卿,对于秦国的贫穷,也是熟视无睹,而且还连连对外战争,不思积聚民力,发展国力,对于秦国周围的各国变法强国,不管不问。

    民众如此,秦国国府如此,秦国怎么能不慢慢衰弱?要知道秦国东边的强国-晋国虽然已经灭亡,但是在三晋的土地上,却诞生了一个更加强大的魏国,秦国不灭,简直是天理难容?

    但是让人奇怪的是,就是这样的秦国,却在与魏国的战争中一次又一次的大胜,最近更是在河西斩杀了魏军接近十万之众,差点夺回了河西之地,这让卫鞅对于这片土地上的国家,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
    常言道,一个事物到了它该灭亡的时候,却能迟迟没有灭亡,便说明在这世道之上,还有它存在的道理,而究其根本而言,无非是占有优越地势,百姓淳朴,官吏称职,国府贤明罢了。

    也就是人们所常说的,固塞险,形埶便,山林川谷美,天材之利多,可谓形胜也;百姓朴实,民风醇厚,声乐不流污,衣饰不挑,甚畏有司而顺,可谓古之民也;

    都邑官府,百吏肃然,莫不恭俭、敦敬、忠信而不楛,可谓古之吏也。国中士大夫,出于其门,入于公门;出于公门,归于其家,无有私事也;

    不比周,不朋党,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,可谓古之士大夫也。朝廷朝闲,听决百事不留,恬然如无治者,可谓古之朝也。所谓佚而治,约而详,不烦而功,治之至也。

    可是秦国自从失去少梁,桃林石塞等地,可谓东境国门打开,无险可守,只能将防线收缩于重泉,郑县一带,也因此失去了河西之地,谈不上拥有地势之利;

    而国中百姓贫苦,食不果腹,衣不蔽体,国府碌碌为为,置民于不顾之地,也谈不上民风淳朴,国府开明呀。

    卫鞅于是带着一肚子的疑问,便随着秦国官道向陈仓而行,越是往西,卫鞅越是心惊胆战。

    在栎阳附近,似乎还能见到像样的村庄,虽然贫困交加,但是至少还有人烟,一旦越过郿县过后,满眼所见,几乎是杂草丛生,野兽横行,官道匿迹,几无人烟,以至于卫鞅不得不跟随野兽的足迹,慢慢向西而行。

    而进入陈仓境内以后,卫鞅也被眼前所见大吃一惊,虽然四周依然是乱草横生,但是至少四周还有看见人活动的踪迹,还没走多远,卫鞅便遇到几个背负着弓箭,提着些许野兔的的猎夫。

    还没等卫鞅走近开口问路,便见那几个猎夫远远戒备,对着卫鞅大喊,询问他是什么人?可有官府的凭证?

    本来在荒野跟随野兽足迹迷路的卫鞅,正为遇到几个山上的猎夫而感到高兴的时候,那知对方居然一副准备拿起背上的弓箭,结果卫鞅的架势,吓得卫鞅只得连声解释,言自己毫无恶意云云。

    也许是卫鞅的口音不像是秦国人,那远远听见卫鞅高呼的几个人,这才放下戒备的姿态,慢慢走过来高声道:“不是我老秦人?”。

    卫鞅一听,明白对方此时没有恶意,这才心中一缓,但又不管说自己来自魏国,便谎称自己是齐国学子,背负着师门之命,来秦国探访民生。

    那几个猎夫一听,望了望卫鞅一副书生的模样,顿时哈哈一笑,大声道:“原来是个读书人”,随后便随着远处挥了挥手。

    只见远处的杂草中顿时走出两个张弓待发的少年人,卫鞅一看,顿时庆幸自己没有说错,身上又生出一层冷汗。

    “狗娃子,这可是个读书人?”,三四个猎夫中,只见其中较为年老的一个,对着后面走来的一个头上缠住草帽,半大的男娃调笑道,顿时四周又哈哈大笑起来。

    “先生好”,那个身穿着粗麻的,手上拿着缩小一圈的猎弓的男孩走到卫鞅面前,然后扭扭捏捏地向卫鞅行礼道。

    卫鞅一看,心中也是觉得有趣。礼,出自周,有着严格的规定。士人之间,乃至其上才会有行礼之说,普通乡野百姓,何况是这顽童,不过卫鞅毕竟不是拘礼之人,于是退后一步,郑重地还礼。

    那知刚才还嬉笑的众人,见到卫鞅还礼之后,顿时大惊失色,不复刚才调笑的模样。卫鞅毕竟是士人,而且还是饱受诗书的贵族子弟,家庭礼仪自然与常人不同,一言一行便体现出他不凡的身份。

    那几个猎夫也正是从卫鞅的一番举止中,感受到眼前之人,不是自己这些所谓乡野百姓,反而比自己曾经有缘见到的世族子弟,更加具有儒雅随和,高贵不凡的气势,因而纷纷暗自生惊。

    几番谈论之后,卫鞅得知这些猎夫乃是附近村落的之人,此番上山一来是为了抓捕一些禽兽充足粮食,二来也是听从官府号召,上山搜索藏匿在深山的野民,或者盗匪。

    卫鞅听到他们上山是为了捕捉流民之时,顿时心中吃惊。

    流民也是普通百姓,不过为了逃避严苛赋税,或者生活所迫,这才流落荒野,从来都是官府花大力气搜捕,从来没有听说百姓自动帮助官府。

    要知道若是公府无道,那些安分耕种的百姓,很可能明天便举家变成流民,也就是说流民相对普通百姓而言,应该比官府更亲近一些,何来帮助官府一说?

    卫鞅话还没出口,那几个猎夫便大骂道:“都是些好吃难做,不务正业之人。”

    然后卫鞅便听到他们所言,陈仓的官府是如何帮助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,从建立村庄,分发田地,招收流民等等,卫鞅凡是有疑问的,那几个猎夫便争相回答,毕竟卫鞅在他们心中便已经是贵人。

    虽然那几个猎夫所言,多是道听途说,或者是粗言粗语,含糊不清,但是思绪敏捷的卫鞅还是从这些安定民生的措施之中,隐隐感受到磨刀霍霍的变法之意。

    毕竟分田地,便是分世族之田为秦国公田,然后再分过百姓耕种,也打击世族的势力,虽然是用的剿灭世族叛逆的幌子等等此类。

    当天,那些猎夫好邀请卫鞅去他们村落做客,特别听说,卫鞅乃是去拜访陈仓令魏开之时,村中的里正之人,顿时对卫鞅款待有加。

    以至于第二天,附近几个村落听说后,联合派遣几个百姓,一路护送卫鞅前去陈仓县城,这让本来对于陈仓与众不同而生奇的卫鞅,更加心惊,叹道:“没想到魏开老弟,居然如此受人信服”。

    http://www.yetianlian.net/yt32589/14614849.html

    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yetianlian.net。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m.yetianlian.net